猪价涨幅达85.2%!当上涨遇上调控,猪价能否突破“12元”怪圈?
从三月至七月,猪价一路上涨,涨幅达85.2%,有专家认为,由于夏季消费不足,一定程度上压制了猪肉价格的上涨,预计秋冬季猪肉消费回暖后,猪价还将上涨,不过增幅会逐渐趋于平稳。
“单根中排一斤36.8元,上个月还是33.8元。”8月27日,在武汉额头湾附近一家超市,记者看到,有市民一边挑选猪中排,一边议论着价格。
“可以看看排骨,一斤28.8元,还有更便宜的脊骨,一斤13.9元。”销售人员吆喝着,将顾客引到一旁价格更低的排骨售卖区域,“其实最近没咋涨价,有时候会略有上涨,但活动也多,比如一次性买三根中排,每斤可以下降3元钱,总是要吃的,买点回家冷冻,慢慢吃,划算。”
此外,牧原股份、温氏、正邦、傲农、大北农、唐人神等多家上市猪企,近日接连发布7月生猪销售数据,整体来看,主要上市猪企生猪出栏量环比涨跌各半,月销量和收入明显上涨。
以牧原股份为例,2022年7月份,该公司销售生猪459.4万头(其中仔猪销售56.9万头),同比上升52.57%。在销售价格方面,该公司7月份商品猪价格整体呈现震荡趋势,商品猪销售均价21.33元/公斤,比2022年6月份上升29.04%。
粗略统计来看,多家猪企销售收入和销量分别实现40%以上和20%以上的增长,只有大北农的销售收入和销量负增长。牧原股份、唐人神和东瑞股份销售收入同比增长翻倍,金新农同比增长约七成。
作为一种与人们生活关联度紧密的市场现象,人们对猪周期感知明显,它主要表现为猪价的周期波动。
从农业农村部数据统计来看,2000年以来,出现了规律性很强的五轮猪周期价格波动,其规律是4年一轮。
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、博士王祖力在一次报告中曾提到,产能周期决定价格周期。根据国家统计局、农业农村部数据,当期能繁母猪存栏与滞后10个月后的猪价之间,存在较强的负相关关系。他判断称,如今正处于新一轮猪价周期的上升阶段。
很显然,猪周期难以避免,在经过“猪价下跌——大量淘汰母猪——生猪供应减少——猪价上涨——母猪存栏上涨——生猪供应增加——猪价下跌”的一次次循环,猪企的“心脏”也被锻炼得日益强劲。
业内人士分析,此次,猪周期之所以会使得猪价在新周期开始即短期出现较大涨幅,是因为猪企亏损,导致生猪供应量减少,从四月份开始到现在,生猪价格已经上涨92%。从7月猪价的上涨幅度可以推测,三季度猪价或存在进一步上涨的可能性。
据国家发改委官方微信消息,今后一段时间,将迎来中秋、国庆、元旦、春节等多个重要节日。为保障节假日期间猪肉市场供应,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自9月份开始分批次投放政府猪肉储备,并指导地方联动投放储备。同时密切关注市场动态,维护市场正常秩序。
国家统计局监测数据显示,今年1-7月,猪肉价格走势呈V型增长至今年3月下旬,生猪(外三元)价格开启上涨区间,由3月下旬的12.2元/公斤一路上涨至7月中旬的22.6元/公斤,涨幅达85.2%。这也意味着新一轮的“猪周期”开始了。
猪肉价格一头连着市民的菜篮子,一头连着农民的钱袋子,是个必须认真处理的民生问题。如何更好地进行科学合理的供需调配,来缓解“猪周期”对于养殖户带来的负面影响?
养猪也得“尊重市场经济规律”。“尊重规律”的前提是“认清规律”;而认清养猪行业的经济规律,就是要认清“猪周期”,即猪肉价格的“潮起又潮落”。市场价格涨落寻常事,猪价周期性波动可以理解。但如果涨也过头,跌也过头,且这种态势一再循环出现,用正常的周期波动来解释就有点说不过去了,而这种大起大落也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。
对于养猪户来说,不能在肉价下跌的时候,杀猪避险,肉价上涨的时候开始补栏。精明的做法,应于肉价低潮时大量“补栏”,于肉价大涨时赶紧“减少存栏”。这样,既可让养殖户“有利可赚”,也让消费者不再抱怨“肉价飞涨”,而“产销两旺”,才是大家所乐见的。
面对这种“过山车”式的行情,政府调控自是必不可少,但如何有效调控,值得深思。政府调控应该两头抓,一方面肉价高企时释放储备肉平抑肉价,另一方面要稳定生猪生产。
设置一定的生猪存栏规模特别是能繁母猪数量,低于这一规模就给予生产者补贴,高于这一规模就减少或取消补贴;建立猪肉供求信息预测和发布平台,建立畅通的信息流通渠道,及时指导调整生产;大力扶植大规模养殖企业发展,进一步提升规模化、标准化水平;加快建设生猪储备体系,增强平抑供求失衡的能力;加大科研投入,特别是在生产技术、防疫领域,降低养殖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