利用养殖污水培养生物菌
可以这样说,在理论上讲是可以的。
其设计理念是:利用养殖污水中的残留有机物和相关营养物质,作为微生物的“培养液”,既净化了污水,又得到有益微生物,一举两得。
实际操作中,问题很多。前几天还在与朋友探讨此事。据了解,目前成功案例很少,真正生产时,几乎没有成功。
1、菌种方面
首先,不同的菌种,要求的最适宜的生长、繁殖条件不尽相同。特别是进行纯种繁殖的条件,就要求更高。缺少一些营养物质,或某些营养物质不平衡,都会影响纯种繁殖的过程和产率。
其次,不同的菌种,在污水中的繁殖速率也不尽相同。在同样的条件下,各种菌的生长、繁殖速率是有差异的,有些差异还是比较大的。如果是培养“复合菌种”,那最终得到的有可能不是预期目标“复合菌种”。比如说各菌种比例的差异,生长、繁殖速率低的菌种,就可能在培养过程中被“抑制”、甚至无法繁殖。
2、污水方面
不同的污水,其污染物内容不同。但总体上,可分成简单污染物污和复杂污染物污染。
一般工业污染物较单一或简单。有可能适于某几种菌的生长繁殖,因此,存在培养特定生物菌的可能性。
养殖业污染物则成份复杂的多。有机物、无机物、微生物等多种物质复合在一起,单就营养物质来说,既复杂又不平衡。因此,用于培养生物菌,看着挺合适,营养丰富;实际操作起来,几乎没有成功的。本人遇到有人想利用养殖场污水进行此类工作,结果是失败的。
3、工艺方面
首先,需要确定培养什么菌。不同的菌,培养条件、工艺要求都有差异。如需要得到好氧菌,在供氧不足、甚至厌氧条件下培养,怕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。
其次,工艺流程决定了产率。既然是“培养生物菌”,就要有“产率”的要求,特别是这些菌要作为商业用途,那“产率”就更是重要指标了。因为,产率决定着生产成本的高低。
再次,实验室流程未必可行。有些“实验”是在实验室里完成的,其条件与实际生产条件有时候真的相差很大。这就是“科研成果”需要“转化”的主要原因,这个“转化”过程,就是工艺化的过程。工艺化水平的高低,也就决定了生产成本高低,甚至决定了是否可以在生产中实施。
当然,可能还会有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。仅以上三个主要方面的内容,就需要大量的研究、规程、生产等环节的改善。没想明白这些事情,没做好这些事情,估计“培养生物菌”也就是个想法。